宛如“绿海白玉”的国家电网张北柔直工程延庆换流站源源不断地将绿电送往北京。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
两名火炬手将最后一棒火炬放入“大雪花”中心,一团“微火”缓缓升上夜空……近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出心裁的点火仪式吸引全球无数目光。有外国网友称,中国此举证明了自身是使用清洁能源的主要践行者,也是环保意识的世界倡导者。
在北京冬奥会“四大办奥理念”中,“绿色”位列首位。冬奥场馆内外的绿色元素与低碳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兑现减排承诺的诚意与努力。
绿色办奥,彰显决心
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所有场馆实现100%绿色供电,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全球首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在报道北京冬奥会时,“绿色”成为外媒使用最多的形容词之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本届冬奥会主打“绿色办奥”。2020年正式投运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实现冬奥绿色电源供给的重点项目,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份“绿色成绩单”。
法新社认为,中国通过北京冬奥会,展现出其绿色特质。中国承诺仅利用风能、水力和太阳能为冬奥会提供电力。作为冬奥会3个中心之一的张家口市安装了占地数百英亩的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达1400万千瓦,可提供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发电量。中国政府还在山区安装了太阳能电板。据称,这些太阳能电板可带来700万千瓦的电力。此外,中国修建了一座专门的发电厂,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电力,将其储存并传输到所有场馆,以此确保电力供应不会间断。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文,专题介绍了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并称赞了北京为大幅减少碳排放所做的努力。该杂志引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能源系统研究员迈克尔·戴维森的观点称,北京冬奥会将减少碳排放约130万吨,数字虽然不大,但这一成就的价值在于“证明了在更全面的活动中实现碳中和是可能的”。
外媒普遍认为,通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户,世界看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利用冬奥会来推动改善环境,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河北承诺推进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北京及周边的河北省植树数十万公顷,并修建了诸多风力发电厂和太阳能发电厂。
“中国正在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快的速度变得更加绿色。”BBC称。
政策密集,行动迅速
202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双碳”目标,中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起外媒关注。
法新社报道称,《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英国《卫报》和美国彭博社注意到,《意见》提出的一大目标是,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法国《快报》周刊网站认为,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以及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无可争议地走在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列。
美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席特伍德·策尔克在接受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采访时表示,在2021年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之前,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中国行动十分迅速。
路透社报道称,2021年12月3日,中国工信部发布通知,正式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要目标是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以及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领先世界
为更好推进节能减排,中国不断加快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和推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清华大学于2021年底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及合作交流传播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透露,该院将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攻关、突破碳中和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该报指出,截至2021年9月,西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中国高校也已相继成立与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机构。
BBC特别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报道称,根据中国政府和汽车行业代表的研究预测,到2035年前,在中国销售的几乎所有新车都将是纯电动或混动新能源汽车。BBC指出,交通运输造成燃料燃烧,产生大约1/4的碳排放,而道路车辆是最大的排放者。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会极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晨星报》认为,目前中国发展“零碳技术”的速度很快,在相关技术领域,中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进展成效给其他国家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中国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巴基斯坦全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持续引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中国的多项举措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刊文称,近年来,中国接连宣布的各项举措,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