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手游那点事 Jimmy、Sam
最近,@路卡与瑞丽 发布的一条保护“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的视频,在YouTube上引起了关注,还登上了微博热搜34位。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可以发现其实是许多外国网友第一次见到“中华鲟”这种来自中国的珍稀活化石,同时也是他们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长江,以及许多致力于保护江海和水生动物的行动。外国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水中大熊猫要健康长大啊”“我也想去看看中国长江”。
(资料图片)
在这段“火到出海”的视频背后,正是《光·遇》联合湖北广电、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合作,发起的“水中大熊猫”中华鲟保护的系列公益活动。活动中,《光·遇》还认领并认捐了一尾中华鲟,起名为“鲟光”,并将“鲟光”放归了长江,共同支持长江生态保护。这样正能量的活动,也获得了光明网、中国日报等媒体的跟进报道。
而事实上,这已经是《光·遇》连续第三年开展“海洋节”自然保护公益活动了。自21年启动以来,这个系列公益活动就没有中断过,而且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落地。在一开始的2021年,《光·遇》就选择了从海洋生态环境着手,在海口、青岛、宁波、上海、锦州五座城市开展线下净滩活动,净摊清理海洋垃圾1154.4公斤。
在2022年则是聚焦到海龟保护,并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合作定制以海龟保护为主题的掐丝珐琅壁画和皮影作品并线下展览。同时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了国家级海龟保护基地的探访与高校科普讲座等一系列海龟守护活动。
在过去三年里面,他们一直都在坚持发起、参与和落实每期的“海洋公益”活动,而从每一期公益活动的主题选定、内容呈现和落地效果都能看出,《光·遇》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与自然共生”的保护理念,所以这个系列活动才能一直得到玩家的广泛共鸣并成功出圈。
在「踏实做好公益落地,让玩家和更多年轻人关注到自然保护」这件事上,《光·遇》无疑是认真的。
01
线上:让“公益正能量”打透全圈层
《光·遇》在每年的“海洋节”活动期间,都会用游戏的方式传递自然保护的理念。每年的活动任务和内容都在玩家群体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在21年,《光·遇》就尝试着在游戏里加入了“海洋环境净化”的相关内容;去年的“海龟保护”主题活动期间,也同样在游戏中加入了帮助受困海龟重返大海的任务;而在今年,《光·遇》设计了净化海洋垃圾、解救水中生物的互动任务,新的海洋生物因为软萌的外表与有爱的互动,更是获得了许多玩家的青睐,喜提“小胖鱼”的“爱称”。
不仅如此,今年《光·遇》更进一步,在游戏内设置了彩蛋,玩家在完成海洋节净化任务之后与先祖互动,可触发海洋公益科普页面,在沉浸式的互动玩法中获取海洋公益知识,加深对海洋动物保护的了解。
在这些贴合主题的任务和玩家的广泛肯定背后,实际上是《光·遇》借助游戏本身的强交互特征,通过设计出贴合每期活动主题的任务或内容让玩家们能够亲身体验帮助海洋与水生动物的行动,以激发玩家共情。而除了游戏内容之外,他们还会把这种“参与感”延伸到游戏外,带动更多不同圈层的玩家和用户共同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例如在今年的海洋节活动中,《光·遇》就与新华网合作,在B站联合发布了海洋保护宣导PV,还采访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一线保护人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水下摄影师张帆和中国首部大型水下生态系列纪录片《水下中国》的导演周芳,通过PV和实地走访,带领玩家逐步走近海洋与水生动物保护背后的故事,一起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真实情况与行动意义。
在活动的前期投入部分,从发布PV、到一线保护人员的采访,逐步深入和专业的内容顺利引导并放大了大家的关注。而且在经过对一线从业者的采访之后,用户对于了解更加深入,这种比较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也是带动很多人主动参与到线上传播和线下公益行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分了解之后,玩家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并把成果反映在了公益活动的UGC内容生态上。今年的“海洋节”就成功带动了百余玩家自发参与。有玩家用废弃塑料瓶还原了游戏里的“水母灯”,有玩家用《光·遇》画面制作了海洋保护宣导视频,全网播放量超百万......这些公益UGC内容让环境保护理念像蒲公英一样,乘着玩家们自发传播的风向扩散到了更多不同的圈层。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散播开来的种子也顺利结出了果实。B站up主@阿宇的科学冒险 就在今年“海洋节”活动期间,亲自带领着山区的留守孩子们回收废弃的塑料垃圾,并以科学知识指导他们共同制作了以《光·遇》斗篷为外形的飞机,成功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视频登上B站热门,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同时也将环保行动和科学知识的种子接力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这种自然保护科普与互动体验的跨界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体验者的共情力,让体验者也成为主动的公益参与者、传播者,还能通过不同圈层用户的联动和共鸣,实现自然保护科普的多元化、趣味化、数字化,达到裂变化传播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不同圈层的用户能够关注、了解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义。
借助易传播和强穿透的游戏互动和媒介传播进行表达,《光·遇》每年的“海洋节”公益活动触达到的受众层面和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已经让游戏玩家、专业人士、普通大众都能都同样感受到每次公益活动的意义,用这股“公益正能量”成功打通多圈层。
02
线下:多维度实践,用户想参与就能参与
除了以游戏内容、UGC视频等线上形式将「公益保护」理念传达给玩家之外,《光·遇》也同样选择从线下场景出发,将公益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当中。去年,《光·遇》曾经围绕“海龟保护”为主题,在全国多所高校开展了科普讲座,推动生态知识走进校园,并在学生群体间取得了相当热烈的反响。
到了今年,《光·遇》则进一步付诸行动,策划了一系列保护中华鲟与多城净滩海洋垃圾的线下活动。而且和往届“海洋节”相比,今年的中华鲟保护不仅有越来越多线下单位响应并参与到活动当中,玩家主动投身公益的热情也明显更为高涨。
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经是濒临灭绝“极危”物种。《光·遇》在前段时间携手湖北广电、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一同发起了“鲟光中华 遇见长江”公益系列活动,并面向社会开放,让一些玩家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了解保护江海和水生动物的重要性。
在基金会的指导下,《光·遇》认领认捐了一尾中华鲟,并取名为“鲟光”,将其放归长江。除此之外,三方还合作开展了“中华鲟科学放流”活动,让更多中华鲟能够回归并适应到自然生态当中,促进野外种群自然繁殖的进程。
活动过程当中,许多各行各业的玩家主动前来参与,共同成为了线下公益行动的一份子。例如一位来自上海的玩家,就带着女儿专程飞到了海口,参加海洋科普论坛讲座。在活动现场,被感染的女儿主动举手向专家提问,还向母亲表示自己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海洋保护的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位玩家专程从外地赶到武汉参加长江与中华鲟保护的公益沙龙,现场积极向专家请教水生动物保护的知识。
带动相关话题讨论度的同时,《光·遇》也延续了往届「进校园」的行动,再次携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到海南大学举办了海洋保护科普讲座。除此之外,他们还选择到万宁在内的三座沿海城市展开了净滩系列公益活动,并在央视频进行了直播。
在《光·遇》鼓励下,还有一些玩家选择将活动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到《光·遇》对于公益的实际行动。例如在中华鲟放流活动中,现场参与的UP主「拉宏桑」就拍摄了一段创意短片放到了B站上,刚发布就登上了B站热门,让更多年轻人也关注到了珍稀动物保护。
后续,中华鲟在海外“出圈”这件事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海洋保护专业博主「苏澄宇」以长文形式肯定了《光·遇》的做法,带动了许多玩家分享自己在游戏里参与海洋保护任务的经历。此外,包括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在内的多家党央媒,也相继对《光·遇》举办的公益活动进行了覆盖性报道。
不难看出,对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光·遇》并不只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通过线上线下发起的一系列公益行动,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真真切切地走近、了解并关注到自然保护的意义。无论身在何处、以何种形式,玩家都能亲身参与到公益当中,以自己的方式为保护自然生态贡献力量。
03
3年积累,令“游戏公益”不再有门槛
前文也提到过,这其实已经是《光·遇》连续第三年在“海洋节”组织并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了。
当然,“自然保护共同参与”和《光·遇》本身锚定玩家“情感需求/共鸣”作为核心体验的设计思路就是天然契合的。加上官方对公益事业的坚持已经逐渐成为了和玩家之间的一种“默契”。
更难得的是,《光·遇》不仅主动起承担游戏对于社会的传播责任,还努力通过每次「海洋节」不断降低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以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到实践中。
包括像瞄准年轻群体,让年轻一代关注到濒危物种的生态现状和意识到保护环境与海洋生物的重要性的知识讲座、专家「进校园」等方式;还有线下参与更强,更具实践意义的净摊活动和中华鲟科学放流活动;线上公益相关UGC内容生态的引导和扶持;乃至是回归到游戏本身,在任务里加入海洋保护主题对应的活动...
可以发现,《光·遇》每年的“海洋节”在线上线下尝试的活动形式都变得更为丰富,并且落地到现实中的活动让更多玩家能够参与其中。这些几乎没有死角的方式让海洋节活动对于玩家来说是没有什么「距离感」的,就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让更多人有保护海洋与水生动物的意识,并且转化成力所能及的参与行动。
从今年玩家的讨论热度和参与程度当中就能够看出,《光·遇》这一系列公益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上,甚至是海内外都已经产生了相当明显的积极影响。
当“公益”没有门槛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或许就是对《光·遇》这三年间的坚持,最大的赞同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