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肖晗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近日发布,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增添信心和动力。
【资料图】
深圳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民营企业237.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不仅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众多龙头领军企业,还有众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深圳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新经济高成长企业快速崛起,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壮大,成为拉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入驻坪山,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形成新的特色产业集群。(资料图片)
民营经济担当生力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如果对深圳经济各项数据进行拆解,不难发现在市场主体、固定投资、企业进出口等多项关键指标上,民营经济都有较快增长,凸显了民营经济在深圳经济大盘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3月底,深圳市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同比增长4.61%,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企业249.37万户,个体工商户151.14万户。据天眼查数据,按照企业产权属性,截至今年3月,深圳民营企业总数已超过244万家,在企业总数中的占比超过97%,加上个体工商户,仅以数量而言,在全市商事主体中,民营经济的占比已经达到98.8%。作为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不断扩容的民营市场主体为城市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在进出口方面,深圳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城市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纷纷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供应链合作,带动深圳国际贸易市场开拓更加多元,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累计进出口1.6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增速快于全国和广东省同期水平。其中,深圳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07万亿元,增长9.2%,占64%,拉动同期深圳市外贸增长5.6个百分点。
此外,民间投资在稳住经济基本盘、加速需求潜力释放方面重要性持续凸显。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深圳民间投资增长20.6%,高于同期国有经济投资增速(17.4%),这也是深圳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
城市创新活力不竭源泉
除了关键经济指标向好,深圳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形成了龙头企业蓬勃生长、优质中小企业梯次成长的良好态势。
7月25日,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透过这一榜单,人们可能了解中国最大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深圳表现出强劲实力:40家企业上榜,其中7家企业进入前100名。上榜企业中,民企约占六成。平安、华为、正威、腾讯、比亚迪、顺丰、中集、传音、迈瑞……这些深圳民企凭借稳健表现已连续多年上榜,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标杆。
而除了这些“参天大树”,深圳更不乏在细分领域“闪耀”的“小巨人”。近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深圳共有310家企业通过审核,新增数量全国城市第一。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到752家,提前并超额实现了2025年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的目标。在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经济依旧担当了中坚力量。
华为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公布了最新创新成果: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615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收入的25.1%,公司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9773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2022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达到5.6亿美元。“16岁”的深圳普博医疗,花了12年时间,研发、生产、临床试验、优化、再优化……打磨出一台“能够满足各种临床需求”的呼吸机,长期聚焦重点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突出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入选“2022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力榜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深圳发明专利有效量26.42万件,约占全国总量7.3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9.6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每万人口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82.64件。持续涌现的优秀民企,成为深圳创新活力的不竭源泉。而凭借创新,广大深圳民营企业发展提质提效,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成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崛起
再次审视《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可以看到,深圳新能源民企表现亮眼。
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2022年营收同比2021年增长92%,达到630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更是超过四倍,达到24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达到125.56万辆,同比增长95.78%,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今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60.250GWh。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从第332名跃迁至第291名。近年来,欣旺达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了深圳首条5G+工业互联网产线。为了配合未来的持续扩张和产业链战略整合实施,公司以深圳宝安为中心,先后在国内深圳光明、惠州博罗、江苏南京、浙江兰溪、江西南昌布局,并于海外印度新德里建立工厂,形成国内外七大生产、研发基地。
正极材料龙头格林美今年是首次进入榜单。2022年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7.97亿元,同比增长58.76%,回收动力电池业务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极也迎来爆发,由其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到17432.73(2.10GWh),同比增长98.11%,占据中国动力电池报废总量的10%以上;此外,公司在格林循环再生塑料及制品业务、报废家电拆解、钨资源回收利用业务中同样取得不俗成果。
三家上榜企业背后,是更为庞大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6月底,《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公布,深圳连续两年登上榜首。据天眼查数据,目前深圳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接近5万家,占广东省比例约四成。
今年3月,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发布《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一并上榜。根据报告,“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入门标准包括:集群产值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集群企业数量不少于3000家,民营企业贡献率不低于80%等。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推动城市优势产业更加集聚,协作配套更加紧密,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审读:谭录岗